汕头大学医学院
  • 首页
  • 走进汕医
  • 机构设置
  • 人才招聘
  • 教师队伍
  • 招生信息
  • 教学教务
  • 科学研究
  • 合作交流
  • ESI学科建设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汕医>
网站首页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教师节系列专访(八)|张国红:成为让“家”放心的人
2025-09-12 08:44:05   

汕头大学医学院多年来始终秉持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理念,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学科研创新等方面成绩斐然。至今,医学院已培养了6万余名优秀医学人才,为区域医疗卫生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80后的张国红教授,是汕头大学医学院自主培养的优秀范例。从硕士、博士在汕医的一路求学,到如今成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期间,他入选过国内高级访学计划,也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后培训。

“让人放心,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我想努力成为让汕头大学医学院这个‘家’放心的人,也相信汕头大学医学院这个‘家’一定会更加兴旺。”张国红分享了自己对母校的深刻感情,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深耕科研教学一线,不断提升自我,寻求突破。

坚守科研初心 深耕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张国红长期致力于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干燥综合征)的共有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探索皮肤恶性肿瘤的细胞起源及分子调控机制。张国红介绍道,我们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共同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诊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比如,这三大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共性特征:高发于女性群体,共享自身抗体谱,且分别以高致残率(RA)、高死亡率(SLE)和高淋巴瘤转化风险(SS)为临床特点。团队创新性发现巨核细胞异常是SLE、RA和SS的共同病理基础。这一发现具有重要价值:机制层面能揭示雌激素通过调控巨核细胞分化影响疾病发生,为性别差异提供新解释;临床层面通过确立巨核细胞活化状态作为疾病分型和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张国红认为,团队的成长,得益于三大核心要素:“坚守科研初心”——我们始终保持着“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秉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态度,在自身免疫疾病这一复杂领域深耕细作;“坚持临床导向”——我们始终坚持从临床问题出发,建立“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完整研究闭环。“注重学科交叉”——团队汇集了病理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影像学等领域人才,这种交叉背景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析疾病机制。

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协同国内跨学科优势资源,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成立了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基础研究基地。张国红便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张国红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荣获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在科研创新方面,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发表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发表3篇)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研究成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靶点挖掘和肿瘤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教研相长硕果丰 教学相长促发展

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张国红便是这一体系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如今张国红不仅要从事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同时承担免疫病理课程教学,并通过充分利用汕医病理国家重点学科平台,以及各类国际、国内学术合作机遇,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科研创新。

张国红表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更能够将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这种结合使我的授课内容突破了教材限制,既增强了教学的理论深度,也提升了课堂的实践指导价值。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常常为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灵感。”

在教学方面,张国红秉承“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深耕《病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张国红介绍道:“具体来说,我特别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不同疾病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时,张国红会设计“病理思维”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对真实病例的病理切片分析,逐步推导诊断结果。这种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张国红也特别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形态学变化对机体的整体影响,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

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张国红荣获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工科组)三等奖,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作为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指导的学生在病理学与免疫学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

培育全球化视野 推动科研教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汕头大学医学院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升级医学人才结构层次。其中国际化办学便是其一大亮点,目前汕医与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开拓5+3卓越人才培养海外基地,让医学院始终与国际医学教育前沿接轨。张国红对此深有体会,得益于学校平台,曾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国际化视野的培育对于学科建设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张国红表示高校教师是一个兼具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又要当好创新的引领者。在教学方面,张国红积极参与教学数字化转型,寄望打造“智能病理教学平台”。通过引入AI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更加直观、互动的病理教学模式。在科研方面,团队将着力推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进一步深化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探索,力争在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加强与临床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向诊疗实践转化;积极参与指南的修订工作,为疾病诊疗规范提供循证依据。


banner.jpg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人事处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