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汕医新闻
【援加英雄专访】郑锦滨:用“心”诠释中国医生的使命和担当
2022-12-08 09:22:14   

英雄名片: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2021年1月6日,来自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的郑锦滨医师,主动请缨,成为附一院整建制组建的第10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的一员,跨越半个地球践行医者使命,承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用精诚“心术”守护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的健康。


前赴者的足迹  后继者的方

当郑锦滨还是一名实习医生的时候,当时所在医院的科室主任正好是广东省汕头市组派的第24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时常听他讲起援非的工作经历和艰辛,他无私无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想我心中援非的种子在那时就已经播下了” ,郑锦滨坚定地说道。对于他来说,有机会沿着前辈的足迹来到非洲执行援非医疗任务,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也是作为一名中国医生的光荣。

2020年3月,在看到中国援加纳医疗队的招募通知时,郑锦滨第一时间报名,并光荣地成为援加纳医疗队的一员。


医疗资源匮乏  专科医生变全科医生

刚落地加纳,周围的环境与建筑让郑锦滨仿佛置身于电影里上个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化感觉相距甚远。尽管在出国前进行了综合培训学习,对当地的医疗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医疗卫生环境和资源的匮乏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郑锦滨的预期。

加纳首都中加友好医院(Lekma Hospital)是此次医疗队的受援地点,与国内科学的专科设置不同,中加友好医院并没有设置心血管内科,也没有设置心电图等专科。所以,郑锦滨工作的科室是一个大内科病区,在这里,他不仅是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还是大内科的全科医生。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外,郑锦滨还需要负责全院的心电图诊断工作,以及解读周边小型医院和诊所发来会诊的心电图报告。医院里的心电图机还时常因为老化、维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打印出来的心电图图形出现异常。在设备和人力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郑锦滨只能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自己进行调试与维修,解决每一次设备出现的问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国内,心电图电子报告系统已经替代了所有手工的测量工作,但在当地医院,由于设备落后的限制,传统的手工测量仍是主要方法。这时,一支小小的不起眼的圆规,就成为郑锦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可就是这支在国内任意一家文具店就能买到的小东西,在加纳也属于“稀有”物品。郑锦滨苦苦寻找了好几天,辗转多家超市,最后才在一家华人超市里找到。“要知道,一份心电图报告对于救治一个心脏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用于判别心肌缺血的ST段,T波,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圆规就像一个放大镜,它能发现暗藏在心电图形中的蛛丝马迹般的微小变化,从而提高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率。所以,即使花费了些许周折,并且价格昂贵,不过还是值得”,郑锦滨说。


精诚“心”术守护  点燃患者希望

阿克拉人口约200多万,当地居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其中以脑出血、脑梗死、心衰、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但最让郑锦滨震惊的是,许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医院都提供不了。在国内看似简单的治疗过程,当地的病人可能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药物短缺等原因,最终导致死亡。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郑锦滨实感责任重大。

曾经,当地一位36岁的男性患者因为突发胸痛,到医院急诊就诊。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郑锦滨发现其结果异常——前壁ST段明显抬高,这是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心电图表现。考虑到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与糖尿病,并且还处于12小时的时间窗内,郑锦滨建议其尽快做介入治疗,因为介入治疗比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开通闭塞血管,使得心肌细胞得到再灌注治疗,最大程度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但在当地,普通百姓常常支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用,该患者希望郑锦滨能为他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否则心脏功能可能快速恶化为心衰,甚至可能因此丧失生命。所以,郑锦滨只能无奈地提供了一个保守治疗方案,即紧急给予一个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然后注射低分子肝素,再加用一些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郑锦滨每天都仔细查看他的心电图变化,耐心地指导他用药。随着患者的症状慢慢缓解,状态逐渐稳定,5天后患者也顺利出院了。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明明知道疾病怎么诊断,怎么治疗,但是由于没有药物,没有设备,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被疾病所折磨,有时真是感到无能为力”,郑锦滨无奈地说道。


坚守抗疫阵地,攻克重重难关

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郑锦滨在第一时间就加入本院抗击疫情的医疗队伍,在感染科隔离病房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为郑锦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来到加纳也成为了抗疫小组的成员。但与国内严格的抗疫政策不同,当地政府松散的防控管理以及民众放任的态度,给郑锦滨及抗疫小组的工作开展带来巨大挑战。“我们刚到加纳时,正值德尔塔病毒疯狂传播的时候,再加上当地疟疾与艾滋病的肆虐,感染新冠的病人症状都十分严重。不过即使这样,当地动辄上千块的血常规检查或CT检查还是让许多百姓望而却步,直到病情恶化再去就医时,我们能够帮忙治疗的效果已经杯水车薪了”,郑锦滨说。

有一位感染新冠的当地华人,由于拖延治疗的时间较长,就诊时双肺病灶已经非常严重,治疗后期还出现肺毁损、肺纤维化等症状。患者在新冠转阴后,肺功能依然很差,一动就喘。在远程求助国内专家时,大多数意见是通过肺移植来解决,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非洲,这是一种不可能解决的方法。但郑锦滨和队友们没有因此放弃,积极寻找其他治疗方法,他们多方询问国内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耐心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细心指导患者肺功能锻炼。终于在4个月后,患者从坐着就喘恢复到可以下床行走,肺部复查也显示肺功能有所好转。

即便条件艰难,郑锦滨和医疗队其他队员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以战胜困难的决心始终坚守抗疫防线,诠释着中国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队里的“多面手”患者的倾听者

郑锦滨作为医疗队里最积极活泼的医生,身兼组织委员、医疗队出纳、司机、党小组成员等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每一项任务他都认真履行完成。援非期间,郑锦滨共书写住院心电图报告472人次,诊治的新冠病人数量也是医疗队内最多的。

面对疫情,郑锦滨始终冲在最前头,与医疗队员、当地百姓和华人同胞站在一起;面对接连不断地咨询,郑锦滨常常扯着嘶哑的声音坚守到深夜;面对焦虑害怕的患者,郑锦滨总是耐心倾听,用略带玩笑的话语解答问题,安抚情绪。郑锦滨也自然地成为了当地医院最受患者欢迎的医生之一,许多患者喜欢找他倾诉,分享自己的故事。正如郑锦滨所说,“面对患者,倾听和‘话疗’不仅能起到安抚疏导的作用,也是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的关键”。所以,在谈及援加期间的收获时,郑锦滨骄傲地说,每一位患者对他的认可,每一条康复后的感谢短信,便是他这段旅途最珍贵的礼物。

一年多的援加工作和生活是郑锦滨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他说,援外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中国人的团结,也发现世界上还是有很多落后的地方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援助非洲这些医疗相对落后的国家,他还会义不容辞地报名。

作为援加纳医疗队的一员,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郑锦滨以精湛的医术,医人医“心”,成为每一位病人的坚实后盾,在异国他乡奉献光和热,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肯定,让加纳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医生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


英雄感言: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身边每一个人遇到的困难,去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去弘扬中国的援外精神,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以吾之所学,尽吾之所能,解患之病痛,扬华之博爱。——郑锦滨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附一院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