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
  • 首页
  • 走进汕医
  • 机构设置
  • 人才招聘
  • 教师队伍
  • 招生信息
  • 教学教务
  • 科学研究
  • 合作交流
  • ESI学科建设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汕医>
网站首页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教师节系列专访(一) |王嵬:开创中国糖基组学 解读生命“甜蜜密码”
2025-09-05 09:57:29   

“汕头于我而言是‘第二学术故乡’,其独特优势在于百年侨乡的开放基因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在大学校园,我不仅融入了充满活力的跨学科团队,更深度体验到学校在科研与教学上的显著优势。”在和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汕头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王嵬对话时,他真诚地表达对这座城市和这所学校的喜欢。

王嵬生于湖北、长于东北,研究足迹遍及北京、伦敦、苏黎世、日本九州、西澳大利亚珀斯等国际科研前沿地,2023年受汕头大学医学院邀请,任特聘教授,与南海之滨——汕头结缘。目前,王嵬带领着团队聚焦糖组学(Glycomics)与“旁中心法则”(Para-central Dogma)的理论与应用探索,致力于解析糖链作为生命调控“第三密码”的分子机制,并开发高通量糖基化分析技术,同时整合多组学研究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王嵬照片2_副本.jpg

开创中国糖基组学研究 推动3P医学发展应用

王嵬教授是人类遗传学及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实验室里,王嵬正带领团队颠覆生命科学认知框架,他首次提出的“旁中心法则”将糖科学推向聚光灯下,提出糖分子可能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密码。这一开创性发现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糖基医学”领域。

“这是一个‘甜’科学。”王嵬进一步解释道,糖链与生命活动有关,贯穿生命起源、出生、发育、衰老、死亡等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采用糖组学方法,目的是更好地针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用药剂量的精准调控等方面,实现疾病预测、预防和个性化医学的突破。

王嵬及团队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于《Glycobiology》《Lancet Healthy Longevity》《Nature Genetics》《Engineering》等期刊。在成果转化方面,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糖组测序仪,突破糖链结构分析瓶颈。目前正积极推动设备量产,旨在为个性化医疗提供精准诊断工具,让糖基医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

王嵬表示,这些不断突破的关键在于学科交叉融合,我们的团队汇聚了遗传学、质谱技术、肿瘤糖生物学专家,并且依托澳大利亚、欧盟科研项目等平台,快速对接全球前沿资源。

推动产学研融合 扎根汕头逐梦“甜蜜事业”

2024年,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国际大会首次来到中国,不仅体现了对中国3P医学领域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交流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体现。汕头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城市,科技在这里迅速发展,为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汕头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和教学中注重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同时非常重视全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关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得益于此,这场高水平、世界性的专业学术盛会落地汕头。

在大会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划——“人类糖组学计划—中国”正式启动。该计划为中国参与全球糖组学标准制定提供关键契机,其核心机遇在于填补人种数据空白——建立首个华人糖组数据库,弥补欧洲主导的“人类糖组计划”中人种多样性不足的缺陷。以及通过糖链指纹图谱,为肿瘤早筛(如肝癌、乳腺癌)提供新指标。王嵬是这一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也担任2024年EPMA国际大会联合主席。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旁中心法则”的理论创新,同时推动糖链检测设备的便携化、低成本化——让这项技术不仅服务于三甲医院,更能下沉至基层社区,成为普惠的疾病预防新武器。

王嵬始终将产学研融合视为科技创新的生命线。他带领团队深度融入汕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一方面,以“人类糖组学计划—中国”为支点,加速构建糖科学全球合作网络,吸引国际资源汇聚汕头;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汕头科学城“大健康产业”核心方向,通过糖组学技术赋能本地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助力汕头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

做“科学火种传递者” 孕育薪火燎原

人才培养也是“人类糖组学计划—中国”的重要部分。如今,借力王嵬的国际“朋友圈”,汕头架起了糖科学国际合作的高速路。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布局糖学研究,成立糖组学研究院,相继引进一批专注于糖学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组建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糖组学研究团队。

在王嵬的眼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火种传递者”,需平衡科研创新与育人责任。“我始终视这份职业为‘生命与使命的双向奔赴’。三十载科研教学,最珍视的不仅是获批项目,更是能在青年学子学术生涯的起点埋下火种。”王嵬作为课题负责人曾经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欧盟地平线2020等科研项目。在近30年的科研教学工作中,王嵬已经为医学科学界指导培养了近1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

说到最深切的体会,王嵬说出了十个字,“知识传授易,品格塑造难。”他说道,当看到学生从实验挫折中重建逻辑,在临床困境中坚守人文关怀,甚至超越导师的学术视野时,才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对话。而这份职业最丰厚的回报,莫过于见证他们成为既能攀登科研高峰、又能守护生命尊严的医学力量。王嵬强调,自己尤为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核心能力:一是“穿透数据”的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研究中不盲从结论,学会追问本质;二是“跨界求解”的创新韧性,利用多学科工具破解复杂医学难题;三是“仁心济世”的职业温度,让科研始终服务于人类健康。

banner.jpg

王嵬表示,当前汕医整体科研氛围浓厚,注重创新与务实合作,国际交流日益深入;教学上强调前沿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优质的实验平台与临床资源。特别是汕大及汕医在科研投入、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上持续发力,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在医学研究、交叉学科融合等领域拥有广阔空间,是开展高水平科研与教育的理想之地。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人事处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