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
  • 首页
  • 走进汕医
  • 机构设置
  • 人才招聘
  • 教师队伍
  • 招生信息
  • 教学教务
  • 科学研究
  • 合作交流
  • ESI学科建设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汕医>
网站首页  ->  汕医新闻  ->  最新要闻
教师节系列专访(三)|吴杰:科学的魅力在于让世界更美好
2025-09-07 10:44:23   

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多年的深耕中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石,学科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汕医人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持续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6年,吴杰被引进汕头大学医学院担任特聘教授,建立了脑功能与疾病实验室,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从事神经科学研究至今30多年的学者,吴杰教授在尼古丁受体生理/药理/病理生理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在人类下丘脑错构瘤/痴笑癫痫发病机制进行开拓性其研究,其成果处于世界前沿。他于2022年入选全球顶尖2%科学家榜单。同时凭借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20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

如今,进入汕医的第十个年头,吴杰依旧在科研的路上探索、攻关。

深耕神经科学领域 国际化视野助力发展

海滨邹鲁,人文荟萃。2016年,在美国研究多年的吴杰开启了他回国的行程。“能参与到这样一股宏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事业洪流中,还能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吴杰感慨,“我想做些更实际的事情,也为国家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来到汕头,吴杰便着手于汕头大学医学院脑功能及疾病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当中。他表示,“这是一个可以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在此之前,吴杰教授有着丰富的医学背景和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在徐州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他又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攻读生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生理学家陈培熹教授,并在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吴杰教授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分别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1998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与多位著名科学家合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正教授,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在Barrow工作期间,他的团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吴杰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阿尔兹海默症、癫痫以及尼古丁成瘾等,发表了相关的SCI论文近200篇,被引用大于10000次,H-Index为54。吴杰教授2022年入选全球顶尖2%科学家榜单;拥有4项美国专利、4项中国专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优秀青年生理学论文奖二等奖及国际HH研究创新奖等;现任《中国药理学报》(APS)副主编。

吴杰照片1_副本.jpg

“快乐科研”享受过程 不畏挑战大胆创新

“在科研的道路上,要靠人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地突破和大胆创新。”在分享自己的科研之路时,吴杰表示,“我的很多快乐都是通过科研得到的。科研带来的快乐是科研本身。”他表示要具有一个快乐的心态去享受科研,也希望可以启发和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做课题的喜欢和热爱。

“只有积极合作才能共赢,偏居一隅的闭门造车根本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得益于多元化的成长背景,吴杰有着极其开放的理念和胸怀,他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探索,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交流合作。作为粤东地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汕头大学医学院拥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对内方面,吴杰目前正积极创造机会开展临床合作。对外方面,他带着团队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医学论坛及各类交流活动,不断促进科研交流合作。

回顾过往,吴杰表示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是努力、执着和开放的心态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不解。比如,他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哺乳动物α7尼古丁受体分为同源型和异源型的人,这一颠覆性的结论一经发布,便一石激起千层浪,饱受其他权威的质疑。但是,吴杰却表示,“一切都是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我们的实验方法是对的,实验结果是可重复的,我就坚信自己,不畏挑战。”

吴杰还介绍道:“其实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你把你的发现跟大家分享,别人会质疑,你会重新思考,重新去回答他人的质疑,你就进了一步。因为别人的质疑,让我的思路更加成熟,让我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科学领域,你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你不知道的更多。”

近年来,吴杰也努力把自己多年所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落地,做出有效改善人类健康的中国品牌。吴杰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戒烟产品的研发,同时也对改善睡眠,防治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病抱有极大的兴趣。

因材施教聚力助“新” 薪火相传铸就团队

汕头大学医学院充满蓬勃朝气和希望。这几年,吴杰在团队构建和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他带领的实验室进展迅速,学生培养也非常顺利,团队驶入了科研高速路。对待团队成员,他展现出特有的亲和与坦诚。他明白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想要获取凝聚力,不仅在于本身的学识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品格上让人信服。

吴杰在团队管理模式上很开放,尽力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和空间,在科研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甚至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物钟”,使大家在一种“快乐工作”的团队气氛中能充分发掘出每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他表示,“我只关注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以及最终的结果,而不去拘泥于每个细节和个人习惯。”他不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能力。

“千万不要低估你的任何一名学生,他们都是有能力的。”这是吴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时刻激发学生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他的不足。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是把学生的优点挖掘出来,把它放大,把学生的缺点一点点克服,一点点减少。”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会起到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吴杰深有体会。他会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喜欢走到年轻一代中间去,天南地北地聊一聊,给他们一些建议,顺便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智慧和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分享。“跟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我也永远年轻,虽然今年都60多岁了,我感觉自己身上还有着那种朝气和拼劲。”吴杰的这种亲和力和师长风范让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倾心追随。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我愿做铺路石,帮更多年轻教师走向成功。”在采访中,吴杰教授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自己团队核心成员的夸赞,也对他们的未来抱以期待和祝福。他告诉记者,他的愿望就是“托举”,希望能够用上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助力他们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不就是要勇于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吗?”对于未来,吴杰满怀信心。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人事处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