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演讲答辩精英培训营(第一期)”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培训营由学院团委精心组织,旨在提升青年教职工、医护人员及医学生的演讲展示、亮点挖掘与答辩应对能力,为医学教育、科普工作和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动力。与传统的培训项目不同,此次培训营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特色,成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实践平台。
培训营采用小班制教学,从众多报名者中择优录取28位教职工和学生,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指导。自3月17日开营,历时两个月共五次课程,团委兼职副书记刘坤担任班主任。
专业师资团队,多角度保障培训质量
本次培训营的师资团队由汕头融媒集团产业拓展中心陈彦伊主任、新闻采访中心林黛婉老师及电视编导马晓霖老师组成。他们分别从演讲现场的表现力、演讲文稿的叙事技巧、项目汇报PPT的设计与制作、答辩应对的逻辑与反应,以及如何缓解紧张增强自信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解和示范,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在理论知识讲解上深入浅出,更在实践指导中给予学员们精准的反馈和建议。
此外,三位专业老师还结合自身在新闻传播、文稿撰写和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帮助学员们挖掘自身亮点、优化演讲结构、提升表达效果,为学员们在医学领域的演讲答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学员们纷纷表示,每一堂课都干货满满、受益匪浅。
创新课程设计,多维度培养综合能力
培训营的教学内容打破常规,紧密贴合医学领域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演讲内容规划、答辩技巧提升到实践模拟演练及展评,形成了系统、专业且富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依据项目申报要求及目标受众,合理规划演讲内容、撰写文稿,还通过当堂模拟演练和一对一点评,帮助学员提高演讲展示的技巧,精准呈现项目亮点特色。同时,授课老师引导学员把握评委可能提问的问题类型与方向,掌握回答问题时的应变技巧,提高回答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引入短视频创作展评和模拟上镜访谈的实践练习。学员根据医学健康知识科普、医学史小故事、医学生的职业使命等主题,自主选定创作方向,制作60秒以内的原创短视频作品,由授课老师们在课堂上进行展映与实时讲评。此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访谈节目的真机上镜模拟录制,授课老师作为主持人提问,学员围绕医学人文关怀、AI在临床医疗中的运用,以及自己参加培训营的难点与收获等主题进行即兴访谈,老师现场点评。
团队协作创新,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培训营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每一组的成员都由教职工和学生搭配组成,共同协作完成实践演练。在小组模拟路演答辩和上镜访谈中,学员们分工明确、紧密合作,共同完成演讲汇报和交叉点评。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员们更好地体会到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如何共同攻克难题。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对学员们未来在医学领域的科研、临床、科普及管理工作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结营仪式,展望未来
在结营仪式上,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楚群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和优秀学员证书,陈书记肯定了学员们在培训中的努力与收获,表示这种将新媒体技术与医学科普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员的创意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对医学知识的传播能力培训过程中,实践模拟演练贯穿始终,成为提升学员实战能力的关键环节,鼓励大家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医学教育、科普工作和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员们也在结营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营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演讲答辩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和信心,砥砺前行,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团委张燕书记也表示整个培训营学习任务圆满达成,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表现也很惊喜,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的实践锻炼,让学员们从演讲内容的组织到表达方式的运用,从答辩问题的思考到回答技巧的展现,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期待学员们将所学应用到接下来的科创比赛、青号答辩、科普演讲等现实场景中,为医学院争得荣誉。
通知类别:汕医新闻 撰稿人:团委 审核人:组织宣传统战部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