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是汕头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和2012年连续2轮获评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2009 年以药理学为基础设立汕头大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得广东省药理学珠江学者岗位,2023年 “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
教研室现有教师12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特聘教授4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教研室承担了临床医学5+3一体化各模块中的药理学教学和药学、护理、口腔、眼科、生物医学科学及公共卫生等本科的药理学教学,以及成人教育各个层次药理学的教学,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开设了药理学基础与前沿、高等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病原微生物药理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疾病模型与药理研究、离子通道与膜片钳技术、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及应用等选修课程。学科目前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药理学课程于2009年获得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http://pharm.med.stu.edu.cn/index.php)。对本科生坚持双语教学,并重视全英教学,目前已有2人获得全英授课资格,他们承担临床医学5+3全英班和护理本科全英班的教学。教师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评价、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与培训等教育核心问题具有扎实的理论构建,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本学科获得1项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1项广东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作为核心成员,2016年获得1项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学科拥有四个稳定的科研方向: 心血管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神经药理和化疗药理学。心血管药理方向通过对现有一些具有心血管作用药物的结构进行改造和筛选,使原有副作用变小甚至消失,而治疗作用保留甚至增强,走出一条花费小、收效快的开发新药的路子。通过对氟哌啶醇结构改造得到系列衍生物,并筛选出具有良好心血管活性的化合物,为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第五届国际德彪-CCRF 中国奖二等奖,得到国家新药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等的资助。此外,围绕着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若干突破,发现了包括肾素(原)受体、megalin等血脂和血压调控的新因子,为后续开发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中药药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地理资源,建立了现代化中药(含海洋药物)实验室,搭建了以潮汕地区中草药为主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从当地特色中草药和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活性成分,对得到有效的单体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力求得出活性强、毒性小的一类新型化合物,为一类或五类新药的开发研究打下基础。神经药理方向主要开展尼古丁受体和大麻素受体的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研究,以及对癫痫、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化疗药理组一直专注于细菌耐药机理的研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机制以及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细菌所产生的变化,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抗菌素使用策略,防治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教研室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及质量不断增高,其中SCI收录9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际DEBIO-CCRF中国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汕头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药理学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新药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项,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1项。
粤ICP备10216025号 © 汕头大学医学院 | 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 | 515041 |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