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立于2018年3月,下属有药理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药剂学教研室、药物分析教研室、临床药学教研室,以及广东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临床药学研究所、生物分析实验室、脑功能与疾病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药学系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师”、“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广东特支计划”及“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等荣誉称号。药学系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建一个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学所属的药理学科是博士学位授予点,第八轮及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并获得了广东省“211工程”第2、3期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在学科建设方面,药学院(筹)紧跟国内一流医学院校的改革步伐,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有药学一级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各1个、药理学二级博士学位点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药理学);广东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个(中药研究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近年来药学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基金40多项,总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在基地建设方面,药学专业依托医学院5家附属医院药学部以及广东洛斯特制药有限公司、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和记黄埔莱达制药(汕头)有限公司、广东汇群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万年青制药有限公司、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广东维安检测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潮汕学院检测中心、汕头市粤东药业有限公司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药企和上市公司建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药理学教研室
药理学是汕头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 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 年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 年和2012 年连续2 轮获评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2009 年以药理学为基础设立汕头大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得广东省药理学珠江学者岗位。
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1名,10名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1名。教研室承担了博士生、硕士生的专业和实验技术课程,以及临床医学5+3一体化各模块中药理学内容和护理本科药理学以及成人教育各个层次药理学的教学,学科目前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坚持双语教学,并重视全英教学,目前已有2人获得全英授课资格,并承担临床医学5+3全英班和护理本科全英班的教学。药理学课程于2009年获得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http://pharm.med.stu.edu.cn/index.php)。教研室还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离子通道与膜片钳技术、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与技术和细菌培养和常见耐药表型的检测技术、分子药理学和药理基础研究疾病模型的构建等选修课。
本学科拥有有四个稳定的科研方向: 心血管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神经药理和化疗药理学。心血管方向通过对现有一些具有心血管作用药物的结构进行改造和筛选,使原有副作用变小甚至消失,而治疗作用保留甚至增强,走出一条花费小、收效快的开发新药的路子。我们对氟哌啶醇结构改造得到系列衍生物,并筛选出具有良好心血管活性的化合物,为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第五届国际德彪-CCRF 中国奖二等奖,得到国家新药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等的资助。中药药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地理资源,建立了现代化中药(含海洋药物)实验室,搭建了以潮汕地区中草药为主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从当地特色中草药和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活性成分,对得到有效的单体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力求得出活性强、毒性小的一类新型化合物,为一类或五类新药的开发研究打下基础。神经药理方向主要开展尼古丁受体和大麻素受体的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研究。化疗药理组一直专注于细菌耐药机理的研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机制以及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细菌所产生的变化,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抗菌素使用策略,防治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教研室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及质量不断增高,其中SCI收录近百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际DEBIO-CCRF中国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汕头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药理学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新药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项,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总研究经费1604万元。
药剂学教研室
药剂学教研室成立于2017年,现有教师4名,均具有博士学位。现承担药学专业《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药剂方向一方面从事药物的新技术制剂研究,包括载体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以纳米材料负载新型抗癌药物进行光动力,声动力,化学动力多重疗法的抗肿瘤纳米医学。以星形或刷状多肽嵌段共聚物为纳米药物载体,改善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疏水药物的溶解性和水溶性药物的稳定性,并实现药物的缓/控释和靶向作用。另一方面开展中药制剂新理论的研究:基于“组分结构”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设计理论;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学说,以“溶解性”和“渗透性”为基础,吸收与代谢的研究,考察药物吸收或代谢的内在规律及作用机制。
本教研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读研究生10名。
药物分析教研室
药物分析教研室由原生物分析实验室组成,现有教授1名,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实验师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本教研室承担药学本科专业《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实验》、《分析化学Ⅰ》、《分析化学Ⅰ实验》、《分析化学Ⅱ》、《分析化学Ⅱ实验》,以及《波谱解析》等课程的教学。
药物分析方向建立了体内微量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等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通过建立生物样品药物或代谢物分析技术与生命科学结合起来,有助于药物研制、临床实验及使用和机制探讨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帮助当地药厂开展药材种植和生产过程的化学成分动态检测,选用药物对照分析方法以及最小二乘法建立起药物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检测,建立起能够反映出药物质量浓度、生产终点以及进行生产过程检测判断的色谱图,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建立临床应用广泛但治疗窗窄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并面向社会开展相应的技术服务,协助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本教研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读研究生9名。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药物化学教研室
药物化学教研室由原化学教研室组成,为拥有“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点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研室。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及教辅人员2名。
教研室现承担汕头大学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学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生《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另外还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药物构效关系选论》、《药物合成选论》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课程。教研室教师秉承认真、严格、求实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积极推行多媒体化教学手段,主讲教师郑锦鸿教授与刘道军教授获学院“优秀授课教师”、“教学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及“汕头之光”等荣誉称号。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主要有:1新药的研制及药物合成工艺的研究:阿魏酸、吡唑啉及喹唑啉酮等系列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2高分子纳米生物医用材料(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以及抗菌/抗肿瘤多肽研究工作:基于交联星形多肽的超大两亲分子用作药物载体,同时利用刷状聚赖氨酸装载蛋白药物,有效提高了药物的装载量、装载稳定性和缓释性能,首次提出基于非天然氨基酸的星形聚鸟氨酸用作长效和破生物膜抗菌高分子材料;3设计合成光学化合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4采用氮基团稳定六价锇金属离子,在保持高价态锇金属离子的抗癌活性的同时避免生物体系中谷胱甘肽等生物分子氧化还原反应的金属基抗肿瘤药物合成及活性研究;5开发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高稳定性、发光、传感等新型多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晶态材料的合成构筑、生物分子识别和药物负载缓释等研究。
临床药学教研室
本学科方向深入临床第一线,与附属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开展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对临床医生普及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用药信息、推荐介绍新药及药物信息、帮助医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解答医护人员提出的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教研室现有教师2名,均为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其中特聘教授1名,讲师1名,。教研室承担了博士生、硕士生的专业和实验技术课程,开设《活性氧分子成像》、《药学英语》、《药学前沿研究方法》等课程。
本学科主要的科研方向包括: 炎症和代谢疾病模型中活性氧、活性氮的成像及其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二型糖尿病引起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糖尿病心肌病与衰老的相关研究;基于多组的院内感感染病原耐药性和毒力分子靶标及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光依赖性和纳米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