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广东省重点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

基础医学

一、学科概况

汕头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在2006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范围覆盖了基础医学多个学科专业和领域,并含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998年授权)和免疫学(2006年授权)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再度获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免疫学”也被评为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另外,自2010年至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每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专款资助项目350万元。2013年基础医学成功晋升为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①新发传染病的研究;②分子病理学的研究;③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④免疫学的研究;⑤法医鉴定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⑥环境医学与发育毒理的研究。

二、学科特色和优势

1、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学科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学位教育、博士后培训、出国交流访问和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等多种形式,迅速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目前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国内领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2、教学成绩优异。 学科实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教学-科研-临床应用相结合,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 2008年获批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4年获得国家级公开精品资源授权课程2门。另有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学奖励,包括:全国模范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项、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项、广东南粤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3、科研成果丰硕。学科在分子病理学、肿瘤病理学、炎症与免疫学、法医学鉴定学和发育毒理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已达到国内外领先地位。近5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大于3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一等奖1项,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4、平台建设优化。通过广东省211工程建设和李嘉诚基金会资助,学科陆续购置了许多大型的先进仪器设备,维修扩建了基础设施,完善强化了各种软硬件功能,为团队成员共享资源和协同创新搭建了完好的平台。近年来新获批成立了省科技厅“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新发传染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教育厅“免疫病理学”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潮汕食管癌剑桥合作研究平台和环境毒理研究平台,省教育厅“分子诊断和个体化医疗”协同创新培育中心、省卫生厅“十二五”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



临床医学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现设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肿瘤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眼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神经病学、检验诊断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15个二级学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21人,其中,正高职称234人,副高职称334人;博士117人。临床医学依托三级甲等医院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三级专科医院附属肿瘤医院、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医院科室设置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共设病床4000余张。同时,临床医学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多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多所教学医院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临床医学于1977年起招收本科生,于1993年起招收研究生。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完整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获得教育部特色专业;2008年教育部设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新实验区;2009年设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全国第一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2年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排名前1%行列;2012年获得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05年以来,临床医学所属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医学分子影像、乳腺癌诊治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分子心脏病学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内科、妇产科、肿瘤学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肿瘤学、眼科等30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长期以来,临床医学坚持以人才建设为引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医教研合作。不断提升本学科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

临床医学坚持“精品教育”理念,积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致力培养“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的高级医学人才。研究生教育,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立足国内,开展国际、地区合作,实行联合培养,开阔研究生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规模;实施研究生全员奖学金制度,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结合重大、重点公关科研项目,着重加强博士生开创性学术思维和原创性科研成就的培养。共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438名。绝大部分研究生,不但圆满地实现了培养目标,就业于地市医院、部分高校,或赴国内外继续深造。而且在学期间,部分研究生就做出了较好的业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或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或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开设七年制本硕连读(包括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班)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内率先实行"系统整合"新教学模式和英语浸入式教学;设立临床医学教育全英班,引进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实施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模式,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四次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三等奖;近几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34名全英班学生参加美国执业医师(基础医学部分)考试,33名通过,通过率达97﹪。多年来,临床医学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医学人才,成为国家医学卫生事业的生力军或骨干力量,或学术带头人。

临床医学坚持以“科学研究是第一生产力”为抓手,始终把科学研究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五所附属医院分别设立临床研究中心或中心实验室,中心下设(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一批专科实验室、研究室。实验室、研究室按照工作的需要,配足研究骨干和技术人员;购进必需的先进仪器设备。注重以学术带头人,或重点、重要科研项目为基础,组成多学科人员,或跨地区、跨高校的研究团队,开展重点、重要科研项目的联合公关,抓好原创性研究。注重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积极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着力发挥博士、博士后、研究生等主要研究骨干,在申报课题、科学研究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促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或研究成果的生成。注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和执行过程管理,定期开展科研项目进展的中期检查,提高科研项目的中标率、完成率和研究质量。注重发挥财力杠杆和激励机制的作用,合理使用各级、各类研究项目资助经费,设立临床医学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点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优势特色;设立科研奖励专项基金,加大奖励力度,奖励研究成果和科研功臣。多年来,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快速增加,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5项(含“973”项目及子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2项;获得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8项,发表SCI论文538篇。

临床医学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扬广东医生“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廉洁行医、热情服务;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施行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行业或项目标准,加强各项医疗制度建设,规范各科室、各病种临床诊疗行为;提倡诊疗改革,认真实施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和优质护理模式;实施“人才兴医、技术强院”战略,鼓励技术创新,积极推行和使用新、特诊疗技术,提高临床诊疗质量。充分发挥全科医师、专科医师、住院医师、美国心脏病和儿科学会、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等各类别、各学科培训基地的作用,规范内容,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搞好各类别、各学科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承办国际远程医疗教育,开办各种形式的国、内外临床医学研讨班,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本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粤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辐射赣南和闽西革命老区,乃至西部边远地区,长期坚持开展以晚期肿瘤“宁养服务”、白内障“健康快车”、唇腭裂“重生行动”、中国遗传性心律失常“救治工程”、精神病社区防治“汕头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医疗扶贫服务。医务人员积极服务于临床医疗第一线。目前,年出院病人达20万人次;年门诊量达350万人次。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学科为药理学博士点,是汕头大学"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师资力量较强,有教授2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名,讲师5名,硕士生导师4名,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研基础扎实,以心血管药理和抗生素研究为主攻方向的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新药开发基金课题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国际药学"德彪"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多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二部。本学科教学和科研条件良好,能够系统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博士后进站工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有教授7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4名,主要学术骨干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过半数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并有3位是国外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归国人员。本学位点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包括①肝脏代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②肿瘤分子生物学,③细胞生化与分子毒理学,④生殖分子生物学。主要学术骨干均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及一定实力的学术队伍,已具备了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多名教授担任国内一些核心刊物的编委和国际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近五年来,本学位点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多项,还获得包括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归国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十几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并有部分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已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实验室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有包括DNA测序仪、质谱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蛋白质分离纯化色谱系统、超速离心机等大型科研仪器十多台套,仪器总价值1200万元以上,充分满足了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条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