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博士学位授予点
博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临床医学(1002) 

汕头大学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和七年制医学生。

特色:

临床及学术:心脏病介入诊治、骶髂关节炎早期诊治、脊柱脊髓损伤与修复、磁共振pH成像与频谱定量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广东高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多学科交叉研究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及精神卫生新模式,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研究重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和新治疗方法等。

教学与培训:坚持“精品教育”,在国内率先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模式教学。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公布后首个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教育认证,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名列全国3-8名,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SCI论文80多篇。

优势:

1、长期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立足粤东六市中心城市汕头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台,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赣东南和闽西南革命老区,是该区域重要的学术医疗中心。

2、八所附属医院,开放病床7100多张,五所直属附属医院中三所为专科医院(肿瘤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眼科中心)。其中有心血管内科、骨外科、精神科等广东省医学重点或特色专科,广东省唯一的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5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4个、共10个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

3、本学科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人卫版第5、6、7版,高教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肿瘤学》和《医学心理学》,担任《中华内科杂志》等三家中华医学会系列学术期刊副总编辑,有宁养计划和重生行动等慈善服务及教育培训项目4个。

4、科学研究:2005-2009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8项,省部级课题175项,纵向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7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2010年医学影像和心血管病领域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三个重要项目,总经费504万元。

 

 

二级学科博士点:


2011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的通知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汕头大学确定以下二级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内科学(100201) 

内科学是我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重要的二级学科,涵盖心血管病、风湿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呼吸系病、血液病、肾病、传染病等8个专科。2010年成为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现有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副总编3人,国家级专业学会副主委2人,省级专业学会副主委4人。心血管内科于2002年成为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2008年成为广东省“十一五”医学重点专科,2010年成为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教育基地。现已建设成为粤东地区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在心血管危重病和疑难病诊治\疗管4000F50、心脏介入性诊治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风湿内科在国内首先应用CT诊断骶髂关节炎,率先报道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在该病的治疗作用,是WHO风湿病社区控制的协作点。血液内科是粤东地区唯一开展骨髓移植、干细胞治疗血液病的专科。本学科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在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机制和群体遗传学、临床心血管药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防治、血管活性物质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在血液病实验研究,大黄素抑制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糖尿病足的防治研究方面颇具优势。

内科学于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校临床医学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现有正高职称38人,副高职称27人;博士生导师 7人,硕士生导师 35人;具有博士学位 20 人。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精品教育理念和质量意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学工作。至2010年,共招收、培养硕士生287名、博士生28名、博士后25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53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约820万元。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获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儿科学(100202) 

儿科学师资队伍年富力强,是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征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7人,硕士6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4人;40-50岁有14人;50岁以上有1人。目前拥有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5人,主治医师及以下职称3人,教师队伍以高职称为特征。

儿科学继2008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后,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儿科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基于网络平台的<儿课学>教学模块》为汕大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儿科PBL教学改革》为汕大医学院新教学方法立项课题。<<儿科系统整合模块教学改革探讨>>获得汕大医学院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护理专业教育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在儿科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获得汕大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儿科教研室多年连续被评为汕大医学院最受见习生欢迎科室。

近几年在学科建设的大力投入,促进了学科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快速发展。科研成果显著,1997年至2010年儿科共开展科研课题5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3项,省、厅级以上项目39项。仅2009年至2010年儿科获得科研基金项目1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共获得资助100余万元。近年来儿科在各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获得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汕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一等奖1项。

儿科学自2001年起招收小儿内科研究生,2003年获儿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有(1)小儿血液、肿瘤、干细胞;(2)小儿泌尿、生殖;(3)新生儿,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处国内先进水平,已招收、培养儿科硕士生40余名。现有博士生导师二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一名。近年来儿科的业务量均以每年递增15-30%的速度攀升,十年间业务收入增加11倍。呈现跨越式发展趋势。病人数、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疑难、罕见病种均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5) 

本学科于1998年获得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围绕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形成了神经免疫学、精神病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精神卫生新模式研究立足于高度的人文关怀理念,探索精神病院的开放化管理和社区康复模式。本学科拥有专职研究人员,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以及学科交叉的研究,探索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开放化管理模式和社区康复与监管模式已经成为广东省的一面旗帜。1、生物精神病学研究:通过研究脑内炎性细胞因子、腺苷系统和单胺神经递质等因子的作用与途径,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HPA轴、神经可塑性和神经损伤与再生等方面探讨了这些因子在应激和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利用脑影像学和诱发电位,研究了焦虑患者和海洛因成瘾者情绪损伤的神经机制。先后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0余项省部级基金的支持;2、精神病遗传学: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基金的资助下,建立了包括300余个核心家系、50个同胞对家系、100个首发先证者的遗传资源库,并应用基因芯片、诱发电位和脑影像学等技术,筛选了多个与生物学标志相关的易感基因多核苷酸多态性位点。3、精神卫生新模式研究:国内率先实行“建筑园林化,管理开放化,生活家庭化,治疗综合化”的开放化管理模式,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被国内外杂志专文介绍。参与建设的精神病社区防治模式被中残联誉为社区康复的“汕头模式”在全国推广。

 

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在伤口愈合及病毒性性病两个方向研究已经多年,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基金、厅市级基金的多项资助,位全省前列。现任汕头市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委员1人。为国家自然基金一审评审1人,为英国细胞生物学杂志审稿1人。临床上在技术与病种等方面居粤东地区之首,是临床医生培训基地。在教学上是院级精品课程,具有博士学位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有教授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三名;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本科3人,梯队结构较合理。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毕业6人。研究方向有免疫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性传播性疾病以及真菌病的研究。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省级以上论文多篇,获汕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学术著作2部,获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级科研基金1项,厅市级科研课题8项。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汕大医学院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5人,其中博士学位9人,45岁以下教师24人。

本学科教学成果丰硕,现已完成教学课题8项(教育厅课题2项),发表教学论文31篇(国家级刊物11篇),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级精品课程,并建立了校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2003年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004年在国内率先招收七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大临床,小影像”教学思路,实施双语教学,依托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进行七年制影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08年至今,开展《以科研为桥梁,促进医学影像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改革与实践》的教学研究。

本学科于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准确无损地测定脑代谢物浓度和pH值的1H和31P磁共振频谱成像研究”,支持经费164万元,于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200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以上二项是中国医学影像界自建国以来在科研立项上实现两个“零”的突破。本学科拥有省级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邀请了多名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而且本教研室与多伦多大学有长期的合作教学与科研经历。

主要学术带头人吴仁华教授现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神经组全国委员,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AJR)审稿员,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审稿员,AJR Integrative Imaging 审稿员,Chinese Medical Journal审稿员。 国际电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和生物医学工程学 会(EMBS) 会员,国际脑功能成像学会(OHBM)会员并且是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for HBM2006成员。目前为止:SCI收录文章54篇,EI收录文章29篇,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次获汕头大学科研奖励。利用科研合作机会,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定期互派优秀学生进行交流,并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开展视频会议,开拓学生的视野。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87名,博士研究生11名。

 

外科学(100210)

外科学涵盖骨外科、整形外科、小儿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及泌尿外科等方向。普外科和大外科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博士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成为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扶持学科,2005年骨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10年外科、小儿外科成为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骨外科为广东省“十五”和“十一五”医学特色专科,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显微外科和小儿矫形等专业组。以脊柱脊髓损伤、畸形、颈椎疾病等为主攻方向,在“慢性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特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基金资助。整形外科在组织工程技术毛囊生物学及瘢痕机理研究方面两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骨骼干细胞转分化为肝腺细胞后的泌汗功能及机制研究方向先后两次得到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在先天性唇腭裂序列治疗与研究方面建立了完全与国际一流标准和理念同步的“唇腭裂中心”,并成为民政部“重生行动”专家组成员单位,与台湾长庚医院等建立了经常性合作交流机制。且在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的生殖内分泌病因研究、肝癌的综合治疗以及微创外科技术应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与神经功能保护以及泌尿系肿瘤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均有特色。

本学科现有正高职称58人,副高职称46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已形成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骨外科为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常委单位,省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及骨质疏松分会常委、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常委单位。整形外科为省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小儿外科为广东省小儿外科分会常委单位。 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发表SCI论文39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已招收、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131名。

 

妇产科学(100211)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1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医疗、教学、科研和培训于一体,是粤东地区妇产科疾病诊治中心。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学术氛围。妇产科设有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科,设备精良齐全、技术先进,开设了不孕症、内分泌诊治、腔镜诊治、优生优育、高危妊娠、围产保建、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专科门诊,并成功开展各种妇科和产科常规手术,包括熟练的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手术,2010年取得省“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技术资格。特色专科生殖医学科建科已12年,率先于粤东地区开展了不孕不育症的规范化筛查以及夫精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并随着国家技术准入制度的制定先后获得了技术运行资格;年诊治患者1万余人次,在生殖内分泌诊治、促排卵技巧、男性不育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早孕期综合监护等在粤东生殖医学领域处于学术龙头地位。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精品教育理念和质量意识、采用多元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渗透学科发展新前沿,主编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CAI课件3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获得了汕头大学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及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局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资助课题;获汕头市科技进步奖2项,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眼科学(100212)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汕头大学医学院联合管理,借鉴国际经验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并且在科研上对国际领先的研究方向具有敏感性。与美国哈佛大学、犹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

眼科学以重要眼病的遗传学研究、视神经损伤及修复以及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为切入点,研究重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并探求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多年富有成效的研究,在眼科疾病遗传学、视神经修复和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已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PNAS、Journal of Neurotrauma、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Molecular Psychiatry等杂志上发表。近5年共承担国科金6项,省基金14 项,总经费:369万元。发表论文210 余篇,SCI收录论文54篇,总影响因子208.289 。

本学科依托于现代化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有丰富的医疗和患者资源。眼科中心中心现有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小儿眼科等10个亚专科。年门诊量近16万,年手术1万例。中心研究所配备有价值上千万的研究设备,拥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动物室、病理室、生物信息、分子遗传、病毒室等9个实验室,大多数的基础试验可以在眼科中心的研究所内完成。现有高级职称18人,博士及硕士学历3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4人,全职研究人员6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973计划子项目及省、市级科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眼科与视觉科学学系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学术合作,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均到香港进学习及技术培训。还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实验室如哈佛大学Larry Benowitz、荷兰皇家脑研究所Joost Verhaagenm、西澳大利亚大学Alan Harvey、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并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后3人,硕士生25人,在读研究生19人,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肿瘤学(100214) 

肿瘤学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教研组、肿瘤研究中心为主要教学科研基地,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学术带头人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学术梯队中有17人任国家或省级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常委。新引进的3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乳腺癌侵袭转移机制、靶向治疗以及分子影像技术的系列研究发表在 Nature, Nature Medicine,Gene & Development等, 其中Nature Medicine论文被Cell等国际一流杂志引用52次,发表于Nature另一研究成果也被引用176次;Gene & Development的论文被引用46次,以上研究领域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并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高级任职教师35人,中级教师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16人。本学科承担香港理工大学放射治疗师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任务,是国内唯一承担香港放射治疗本科生培训教学的单位。肿瘤学科承担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全英班、七年制、五年制、成人教育等全部肿瘤病学课程。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主要以鼻咽癌、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重点和特色, 结合对肿瘤相关基因调控网络、侵袭转移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寻求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实现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为目标。 包括潮汕地区高发性恶性肿瘤鼻咽癌的遗传学研究、食管癌癌变过程基因表达图象动态分析、潮汕地区汉族人群遗传多态性研究,乳腺癌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等等,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实体瘤的新药临床研究。先后承担863计划子课题、973计划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85项,获得资助经费超过950万,发表SCI论文35篇。已培养肿瘤学硕士研究生33名,目前在读博士后3名,博士4名,在读硕士63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4) 
(博士点、硕士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学科为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由病理教研室、病理生理教研室、变态反应学及炎症学研究所和肿瘤病理研究室、法医病理研究室组成。经过长期的积极发展,已形成了"学士 — 硕士 — 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粤东、闽西、赣南地区教学、科研和病理诊断中心。有力地促进着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其中博导及兼职博导10人,主要学术骨干中大部分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具有留学或国外工作的经历。

本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基础扎实,仪器设备先进,条件良好。目前正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内外多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教学与科研协作联系。以南方食管癌病理和法医病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领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南方食管癌的病因与流行病学研究,96年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免疫学(100102) 
(博士点、硕士点)

免疫学学科已形成的三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是我院的三个科研突破口,学科拥有一支团结合作、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科研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研究-教学型学术队伍。该学科具有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先进的实验室硬件,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已形成体系,并日趋科学、合理,指导教师均有比较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完全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和条件。

●师资队伍

学科点共有中级以上教学和科研人员45名,其中长江学者1人,教授6人(其中博导5人),副教授级21人,讲师级18人。在上述人员中有博士学位的19人,硕士学位的17人。在教授、副教授中45岁以下17人,46~55岁3人,56~60岁0人,61岁以上2人,队平均年龄为41岁,大多数人处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黄金时期,是一支极具教学和科研潜力的队伍。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何韶衡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8月上岗),他来中国前一直在世界领先的变态反应学研究机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总医院工作达10年之久,掌握了变态反应学的国际领先技术,发表了一批高学术水平的论文。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已投资11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硬件水平的实验室支持他的科研项目。从实验室建成至今,已申请到了包括"973计划"免疫学项目的子课题在内11项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汕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篇),正在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我们相信,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将会快速发展。

●研究方向

学科坚持以常见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构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研究层次的技术平台,开展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变态反应、风湿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方向

博士生导师:何韶衡教授、曾庆馀教授

(2)抗感染及神经免疫方向

博士生导师:李康生教授

(3)抗肿瘤免疫方向

博士生导师:霍霞教授、张锦堃教授

●研究情况

目前学科点承担包括WHO、Wellcome Trust基金、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共31项,科研经费合计1563万元,高级职称人员年平均科研经费 31.94 万元。

近五年来,本学科组成员在Nature, The Lancet, Journal of Virology,J Pharmacol Exp Ther,Biochem Pharmacol,Neuroscience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理学报、中华内科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97余篇,在各类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4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3篇,高级职称人员年平均发表论文 2.3 篇;出版著作10部;完成国内发明专利6项; 获省部级科研奖3项,获其他科研奖共 4 项。此外,学科组成员还多次出席各类国际会议、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

●工作条件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拥有广东省教育厅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和变态反应学与炎症学研究所,实验室面积合计 2590 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 261 台(件),仪器设备价值合计 2289 万元等实验条件,目前实验室运转良好,先进的实验室硬件被很多来访的专家包括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院长、美国斯坦弗大学医学院院长等称为"World Class"即世界级实验室。还拥有中外文藏书合计 1.53 万册、中外文期刊 194 种等资料。这些都为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博士点、硕士点)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有教授7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4名,主要学术骨干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过半数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并有3位是国外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归国人员。本学位点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包括①肝脏代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②肿瘤分子生物学,③细胞生化与分子毒理学,④生殖分子生物学。主要学术骨干均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及一定实力的学术队伍,已具备了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多名教授担任国内一些核心刊物的编委和国际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近五年来,本学位点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多项,还获得包括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归国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十几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并有部分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已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实验室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有包括DNA测序仪、质谱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蛋白质分离纯化色谱系统、超速离心机等大型科研仪器十多台套,仪器总价值1200万元以上,充分满足了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条件的要求。

 

药理学(100706) 
(博士点、硕士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学科为药理学博士点,是汕头大学"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师资力量较强,有教授2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名,讲师5名,硕士生导师4名,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研基础扎实,以心血管药理和抗生素研究为主攻方向的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新药开发基金课题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国际药学"德彪"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多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二部。本学科教学和科研条件良好,能够系统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博士后进站工作。